隨手扎
技術總監需要有技術嗎?
前因後果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網紅(應該可以算是吧)開課,其中有一個是資訊技術領域的。
雖然課程與技術看起來並沒有直接相關。不過,我就來蹭個熱度?
欸!不是我原本真的沒這樣想。
其實看完兩個影片以後(合作影片與後續的解釋影片),我是沒有太多想法。想法是有,但沒有到會特別想發表,直到…看到了Denny的這篇:技術總監需要有技術嗎?
不好意思,我就抄標題了
不得不說,從我個人經驗這篇文章真的有打到我的點上。所以我也就不討論影片內容,直接從「技術總監需要有技術嗎?」的角度切入。
因為我沒有收錢,所以就不放連結了,有興趣的人自己去找,結論是我可能會推薦,但我並沒有購買,最後也會告訴你在早鳥看完課程介紹後我沒有購買的原因
我有什麼資格討論這件事情
放我LinkedIn好像也什麼作用🤠。但或許稍微了解一下我的背景會更清楚我是站在什麼角度來看這件事情。
未來的我可能會補上LinkedIn連結吧😄
本土資管畢業,目前工作兩年快三年,任職於半導體IT部門,就小小的Engineer。所以要說的是我同樣有在同一個領域面試的經驗。雖然只有做過面試者,並沒有做過面試官,但有做過像是陪審團的角色,也就是線上面試僅在旁邊聽,不提問題給面試者,甚至面試的人都不知道我的存在,但面試過後會與面試官及主管討論。而我個人少數幾次的經驗都是從技術角度、可能的學習能力角度來看。
很難在短短的面試真的了解技術能力和學習能力。
並且最終是否聘用決定權也不在我。此外也有遇過幾個起初看作品覺得不怎麼樣,但實際相處其實蠻好的。 (應該不是單純我認錯人吧XD)
也有履歷寫的很漂亮,但是技術實際給人感覺不怎樣的…
自己的工作內容,起初在做前端技術開發,但是近期有不少是系統建立等架構性問題。或許我可以從一個比較細到中大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
模擬面試的深入簡出
如果你不是軟體工程師,或者對細節沒興趣,我想把我看完 Nic 面試的總結寫在最前面(🟢:給過、🔴:不給過、🟡:有疑慮)
- 溝通 🟢:不愧是平常有在拍影片,訓練講話能力的。我每次報告都很緊張感覺經常卡詞,但Nic不會。不過就是不知怎的,聽不慣Nic的講話語調與說話方式。
- 演算法與資料結構 🔴:我搞不清楚到底哪些是演的哪些不是。但如果是真的,就一些基礎概念上我也是不給過。
- 實作能力 🔴: 不知道Nic到底熟不熟悉JS,我假定一開始影片自我介紹說的3個程式語言是熟悉的,那麼實作能力我同樣不給過。或許使用Ruby,Nic表現會更好。但回到第一點溝通的部分,說的與表現不服,就會讓我有種:這人實力5分,但嘴上會說自己10分一樣,說的話要先打一半。
小節:
簡單來說就評分結果我的看法和Denny一樣。當然或許在管理的位置上,畫大餅也是一種必要技能,但是就我與這樣的上司相處上,就感覺會有一點點奇怪。
不過從課程介紹下面的留言回覆,我對與Nic的反應還是加分的。
相信即使是這些不怎麼正面的看法,對於Nic也是有用的。
(應該不會像某個肌肉哪天我突然收到法院傳票說擋人財路吧)
首先是優點,我覺得 Nic 做得很好的部分:
就像我前面說的,其實我對影片沒太多看法。但能講出:「工作經驗7年,可能有點不夠,不夠的我加班補」這種話我也蠻佩服的。
X 怎麼想到的阿。
雖然與此無關,但我突然想到就插播一下另一篇我看了也很笑得開心文章:幹話不只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心態
以下是一些我覺得 Nic 需要加強部分:
好啦,好像也就只有一點:同樣的我也覺得 還沒想清楚就開始寫 code 。一開始Nic有向Terry詢問問題,但我更多的感覺就只是在重複一次題目,根本沒把問題問到點上。一些我覺得可以在一開始,或是中途詢問的問題像是:
- 已經經過的節點,再次印出算錯嗎? (題目一開始好像沒有提到,但是就突然有了
Visited
變數?) - API的詳細行為? 是只有給下一層節點,還是所有與之相連的所有節點?
比起複述題目,詢問題目外的問題,我覺得更有在開始思考做法,甚至做法的後果的感覺。當然就我經驗來說有更多的會是在編寫的時候才想到的問題,而這些部分被快轉掉了。
如何詢問/驗證這些問題,好像也可以看得出一個人的技術經驗如何?
技術總監需要有技術嗎?
在更高的位置上,需要更廣泛領域的技能,需要從更高更策略層面的角度來處理事情。我想這大家都有所耳聞,軟技能是必須的,但我不在那個位置,也未曾在那個位置,究竟需要什麼軟技能,我也就不多談。
那麼來聊硬的:技術總監需要有技術嗎?
不單說CTO,我來引申另一位CEO說的想法:
基辛格是現任Intel CEO,擔任過Intel高級副總、還做了5年的CTO首席技術長。我想他會比我更適合從那個位置發表看法。
就我目前在參考設計的一些服務架構來說,除了在討論一些服務的硬性指標外,沒有技術底子,有些潛在問題很難想到,更不用說設計PoC驗證技術問題,或是尋找處理問題。
當然,這可能要與產業、生態等諸多方向來看。不過我可以從我一個小小的職員發表一下,對於懂技術的主管和不懂技術的主管的看法。
首先,對於同樣懂技術的人講話就是很輕鬆。我可以更容易的與上司討論,甚至說服上司。或許在我的工作環境有些特別,我也可以理解到上司們頂著的壓力,更能夠從中找到更適合的折中方式。
其次,對於一個掌舵者,如果方向是錯的,又不能夠理解底下所說的技術內容,我想更不可能修正錯誤方向,那後果無疑是嚴重的。並且對於底下的成員也未必輕鬆。
雖然我只有不到3年的工作經驗,但這不僅僅是在工作上。臺灣資管研究所生態,大部分會分成管理組和技術組。以前看到一些管理組的老指導做技術的學生,學生給我的感覺是痛苦的…(可能老師也不好受)。託此福,我也聽到過一些很「特別」的想法,不過只有當下覺得驚愕,那種感覺還在但不記得了。
不要把成為管理階層當作升職
或許你也有聽過「雙軌升遷制」,簡單說就是管理職與技術職升遷路線分開,讓技術的繼續專注在技術上。我不知道「技術總監」算不算是在技術職升遷路線上,我假定是,那麼
如果是純管理職,並不需要在意複雜的「技術難題」,但我會覺得⋯⋯怎麼不從讀 MBA 的人去找這些優秀的經理人就好,需要特別有一個「技術總監(director)」。
總結:你該買這個課程嗎?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其實起初看到這個課程,我是有在考慮的,不過再三思量以後,我並沒有購買。
在事件爆發之前我就已經看過課程介紹,並且做成當下決定了。
並且或許我未來仍會考慮,但現在認為並不適合我。
首先是以前一次Nic影片有小錯誤的地方後,我就幾乎沒看他的影片。
也不是說我完全排斥他的影片,只是不合我胃口。
誰都更喜歡無腦輕鬆的影片嬤~
也是因為影片不合胃口的關係,在看完課程文本介紹後,看了課程影片介紹就更打消我的購買念頭。
不得不說,他有幾個主題是我有興趣的,但是不多。
其次,就我個人的學習經驗來說,我更喜歡看書摻點影片,以及實際動手在造一次輪子、掉幾次坑。這也是有一些朋友找我去上的課程,我興致是越來越低。我發現我自己對於上課、看影片的吸收成果並不是太好。
還有一些課程是我邊上邊想吐嘈的
就像Denny說的: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但「也許你可以買,但你可以先想想適不適合自己」。以及你期望從課程中得到什麼?
你想成為管理職?
就我知道的臺灣企業應該多數仍然是金字塔型結構,從國外一些跨國大企業來看也依然是。這也就意味著上面的位置也就這麼多,並不是你想坐就能坐的,時運也是一個部分。並且也有可能其實你是沒準備坐而坐上去的(上面的離職/跳槽,突然你就被推上去坐了)。或許想成為管理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創業XD。
這…我寫完才看到的,我可沒套好喔……
你是哪一種學習模式的人?
你可能已經是管理職,或者再為管理職準備。那麼就更應該考量自己的學習模式。
你就是想聽Nic說話?
買吧!買吧!
你想要學習技術?
那或許課程不適合你。
我沒聽過課程我不知道。但這不是我說的,是Nic在課程下回覆的。
或許你也可以先在課程下詢問一些問題,也許可以得到回應幫助你決定是否要購買。
Appendix
誠徵資深實習生的影片:https://youtu.be/BkszA-MvjXA
LINE Pay贊助 信用卡小額贊助應該…不會被說是抄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