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扎
[讀書心得] 設計的心理學 小筆記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腦內不斷的出現過去上UI/UX課程內容與以前看過的影片。雖然我確定是第一次看這本書,因為剛買時看書評說並不是非常好懂,就一直放著,真不知道放了多久。這回看下來,收穫頗多,加深了很多知識點。
內容短介
當代知名認知心理學先驅 唐納諾曼 的著作–設計的心理學。帶讀者瞭解生活上各種事物背後的設計與心理。人的行爲模式、心理與設計方法、流程。為何人會犯錯?是錯誤還是失誤?
「人為過失?錯了,是設計不良」透過欲設功能、意指、使用局限降低人犯錯的機會。 「五個為什麼」探討深層目的與原因1。 「一個產品開發的那一天,就已經進度落後」如何在商業環境與設計達到平衡?
推薦指數:★★★★☆
佳句
怎樣的書具有價值?有人認為只要能夠找到一句話值得銘記,這本書就有足夠的價值。過去研究指出,一次的讀書行為可以普遍可以理解20%的內容。分享幾段我覺得值得銘記的話語。
複雜是好事,讓人混搖才是問題
曾經有一段時間流行極簡風,但這不是設計唯一應該考量的。
人為過失?錯了,是設計不良
五個為什麼
不斷深入問題的原因,有時候錯誤不如表面上看到這麼簡單。如果能夠從多個方面下手,找尋更根本原因,不但能降低錯誤機會,更可能創造革新。
除非可以做的更好,否則不要批評別人。
這句話與設計沒太多關係,可是總讓我想到另一本書的副標題:「如果不能與人並駕齊驅,又如何超越別人」。
一個產品開發的那一天,就已經進度落後
難怪臺灣外包業界…
重點筆記
設計包含三大主體:設計師、使用者還有系統模型。錯誤認知的系統模型往往是人們覺得失敗的原因。設計師與使用者經常有著不同的系統模型的想象。(與熊共舞?)
人的行為模式
人的行為模型通常包含兩大層面、七個階段。
- 設定目標
- 選擇計劃
- 制定任務
- 執行任務
- 感知(回饋)
- 解釋(回饋)
- 比較結果
在一次行為後,有可能重新設定目標。(很像是 深入淺出資料分析 中,提到對於資料模型的不斷建模?)
其中第一、第二、第七個階段屬於意識層面。錯誤的目標或計劃通常造成較嚴重的錯誤。其餘屬於行為層面,可能因此造成行動性的或記憶性的錯誤。菜鳥容易犯下錯誤;但是老鳥同樣容易犯下失誤。
腦中與外界知識
「人的大腦是不可靠的」2 對於事物的理解往往來自過往的經驗、記憶與外界的訊息。這也是為什麼人會犯錯、會失誤;這也是為什麼預設用途、意指和使用侷限會是設計中重要考量因素。
設計思考
設計思考在觀察、衍生想法、製作原型、測試中不斷螺旋。深入瞭解使用目的才能有好的設計。有時後特殊的需求,可以為通常的需求帶來革新。
相反的設計
並非只有預設功能有用。意外的用途亦能夠帶來創新。但是,有時設計是 故意難用 。這可能是要提醒使用者更專心、更留意或是其他意圖。(遊戲簡單了就沒什麼樂趣)
商業環境下的設計
一個產品開發的那一天,就已經進度落後
為了跟上商業速度,使用者需求應該提前瞭解以備不時之需。
韌性工程
測試系統的耐壓能力,確保一切正常。
其他推薦
不知道什麼原因YouTube推薦給我的。恰好與此次刊物相關,分享下☺。
